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商业分析的字里行间,从绿茵场的团队协作到保研路上的慎重抉择,2021 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赵子衡,用四年时间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成长答卷。这位在学术、科研、实践中不断破圈的追光者,即将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启博士阶段的新征程。
行稳致远:在学业中筑牢根基
��️【荣誉墙】
· 连续三年获校奖学金
· 西南大学优秀共青团员(2022)
· 校红十字会优秀部长(2023)
· 获精神文明、志愿服务等荣誉
初入大学,面对陌生环境的迷茫,赵子衡选择用行动打破困局。他合理规划时间,在期中、期末等关键节点全力投入备考,课堂上专注效率,课后主动梳理知识框架,最终以优异的专业排名,为自己铺就了多元升学路径。谈及学习心得,他坦言:“沉浸式投入学习,进步带来的成就感会成为持续向前的动力。” 这份扎实的积累,让他顺利获得保研资格,为未来发展埋下伏笔。
破茧成蝶:在试错中探索未知
【科研履历】
■ 主持重庆市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24)
■ 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3项
■ 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
在科研领域,他起步并不算早。大二时,他主动联系导师;大三正式踏入实验室,毅然选择基因编辑作为研究方向。研究伊始,他与团队以家蚕为实验对象,探讨如何让转基因动物保持优良性状的同时,后代能“恢复为非转基因状态”。该研究致力于解决转基因技术长期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具有现实应用价值。谈及科研经历,他感慨道:“真正的科研之路,布满试错与调试。未开始前,永远无法预知会在何处受阻,但只要迈出第一步,总能找到前行的方向。”
科研路上,赵子衡并非“早行者”。大二主动联系导师,大三正式踏入实验室,他选择聚焦基因编辑领域,以家蚕为研究对象,探索如何让转基因动物在保持优良性状的同时,使后代“恢复非转基因状态”。该研究致力于解决转基因技术长期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回忆科研初体验,他笑言:“真正的科研之路,布满试错与调试。未开始前,永远无法预知会在何处受阻,但只要迈出第一步,总能找到前行的方向。”
多元破圈:在跨界中拓展边界
学业科研之外,赵子衡始终相信 “成长需要多维度探索”。作为校足球协会主席、学院足球队副队长,他在绿茵场上用汗水诠释团队协作;担任红十字会办公室副部长期间,组织献血活动、防艾宣传、造血干细胞入库等公益项目,累计志愿服务超60小时,获评“优秀部长”。所在寝室也因团结向上的氛围,被评为 “优秀寝室”。
更令人惊喜的是他的 “跨界尝试”——经朋友推荐加入商业评论平台,从零开始学习财报分析、数据搜集,完成多篇深度稿件,其中更有原创文章被《商界》等期刊收录。“跳出专业舒适圈,反而能锻炼数据处理和逻辑表达能力。” 他认为,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经历,实则是综合能力的积淀,为未来发展打开了更多可能。
抉择时刻:在迷茫中锚定方向
从大一规划考研,到大二考虑出国,再到大三全身心投入考研,直到大四“意外”获得保研资格,赵子衡的升学路充满戏剧性。面对变化,他曾一度纠结:“放弃备考半年的考研,转向陌生的领域,需要勇气。” 但通过查阅资料、与导师深度沟通、反复自我审视,他逐渐明确:“路径不同,但脚踏实地的态度始终不变。” 这份清醒的自我认知,让他最终坚定选择保研,迈向基因与药物研究的新赛道。
写在最后:给学弟学妹的成长建议
“大学四年,成绩是基石,但更要敢于拥抱生活中的挑战。” 赵子衡寄语道,“尝试那些看似困难的事,哪怕过程不完美,每一次突破都会成为独特的成长印记。不必焦虑‘是否同频’,专注脚下的路,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光。”
从生物实验室到商业评论区,从足球场到公益活动现场,赵子衡用行动证明:成长从不是单一路径的冲刺,而是多维探索的积淀。愿每一位西塔学子都能以梦为马,在探索中沉淀,在挑战中蜕变,让青春在脚踏实地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