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致宁,西塔学院2019级生物技术专业“2+2”培养模式学生,现就读于帝国理工学院的系统与合成生物学专业。
一、踌躇满志厚积薄发
2019年,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了西塔学院,这里不仅成为了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更是我梦想扬帆起航的地方。在西塔学院两年本科学习中,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了我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大一上学期,我有幸加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崔红娟老师团队,参加了桑根酮C影响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生长增殖的研究工作,并以此开启了我的学术之路。同时,在学院的鼓励与大力支持下,我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全国大学生蚕桑生物技术创新大赛以及“含弘杯”等学术科技及创新创业类竞赛和项目。这些丰富的参赛经历,为我提供了检验和展示自己的舞台,也让我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学院提供的“2+2”培养模式让我对澳洲的留学生活充满了向往。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我利用暑假在线上参加了哈佛大学的癌症免疫疗法和药物开发相关研究项目,以及剑桥大学的电生物学研究项目,并设计发布了一种创新的脊髓刺激器,获得了全A的优异成绩。同时,我利用疫情期间西澳大学在浙江大学设立的海外学习中心的就读契机,参加了抗肿瘤药物开发和应用的相关研究工作。这些交流学习和科研实践经历为我的学术探索之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西塔学院的每一天,我都在不断地学习、成长、探索。在这里,我厚积薄发,踌躇满志,为自己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021年,我踏上了远赴澳大利亚的求学之路。来到西澳大学后,我进入Ryan lister教授的合成生物学实验室,参加了利用CRISPRi-dcas9基因编辑技术设计并实现细胞重编程的正交逻辑电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研究课题(CRISPRI-based Circuits Gates for Genetic Computation)。相关研究论文已于2024年5月正式发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在专业领域深耕的同时,我亦不忘拓宽视野,追寻知识的边界。西澳大学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灵活的选课制度,我选修了Morden Physics等课程。这个课程让我有机会运用射电望远镜来观测银河旋转曲线的奇妙,体验到了科学与宇宙的和谐共鸣。
在西澳大学求学期间,我并没有因为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而选择故步自封。闲暇时光,我喜欢通过旅行的方式继续探索大千世界。在西澳粉色湖泊边,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梦幻;在巨石阵国家公园,我被那原始而古老的力量深深震撼。我与朋友们一同踏上环澳之旅,探索岛屿的奥秘,仰望星空,静待银河与南十字星的升起,感受着世界的辽阔与生命的无限可能。
西澳大学的求学之旅,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世界对话,如何在挑战中成长,如何在探索中发现自我。这段旅程,让我更加坚信,无论未来通向何方,我都将带着学者的执着和旅者的好奇,继续前行。
三、未来可期砥砺前行
在中澳两校的共同培育下,我走过了四年的本科学习之旅。这段旅程不仅让我收获了西南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和西澳大学分子生物与生物化学专业的双学位,还在西澳大学获得数据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双辅修学位。四年期间,我收获了多项奖学金和个人奖项,在学术竞赛中屡获佳绩,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硕果累累,它们见证了我的成长与努力。毕业之际,我收到了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爱丁堡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的录取通知书。在众多选择中,我最终决定投身于帝国理工学院与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合作项目,探索机器学习技术在分析听觉与视觉皮层多模态数据集的奥秘。在未知的土地上,全新的课题与全新的挑战在等待着我。瑞士的冰川列车,爱琴海的日落,斯德哥尔摩的篝火节,伦敦桥的晚霞……我也将继续着我的旅程。
回首过往,每一步,都是对未来的期待;每一天,都是对梦想的追逐。我相信,世间纵有千山万海,只要心中有光,山海亦可平。我将带着这份信念,继续在学术的海洋中遨游,在探索的天空中翱翔,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学姐寄语
感谢西南大学西塔学院和西澳大学赋予我独特的教育背景和研究经历,希望学弟学妹们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spark”,做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事情。出发吧,路途上的风景比到达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