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谦,2016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2”培养模式学生,现就职于北大医药重庆大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年少懵懂
在西塔的两年,记忆是深刻的。感觉自己经历了很多事,又觉得记起来的只有零星几件,大概是那时的照片因为换手机而遗失了吧!
还记得,2016年9月3日,爸妈从安徽老家送我来西南大学报到。这座山城没有想象中的闷热,雨后的西南大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真的太大了。学长学姐们热情地给我们指路,介绍西南大学,我开始喜欢上这个地方。
两年的西塔时光,现在想起来是有些“囫囵吞枣”。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要学的东西很多,从高数、物理,到各种化学和微生物,法律法规,我还选修了一门养生学,受益匪浅。这两年里,虽然有间歇性的自省以及短时间的奋发图强,甚至是依靠考前那么两三天“通宵达旦”才能勉勉强强地通过考试,这一点应当作为“反面教材”,以供参考。我居然“非常幸运”地连续两次以“最后一名”的身份获得西南大学三等奖学金。当然,我更希望学弟学妹们能脚踏实的学习与生活,因为我发现西塔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与升学去向都非常厉害!
在这两年中,我有幸加入了西塔学院第一届和第二届团委学生会,并担任体育部副部长。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团结与探索下,我们有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中秋晚会、第一次学生会例会、第一次西塔之星、第一次Running Westa、第一次学院周年庆庆典、第一次彩虹跑、第一次开放日、第一次运动会、第一次WBA篮球赛、第一次足球赛、第一次……前段时间还看到食品专业学弟作为现任篮球队长带领大家获得了21届的校篮球赛冠军,打心底里为学院和学弟们感到高兴。
二、历经坎坷
在霍巴特的两年时间,是我这辈子最宝贵的回忆之一。这两年里我面对了前20年里最多最多的麻烦,从努力听懂老师说话到最后可以和Jason在办公室争辩他应该多给我的试卷一点分,从雅思写作困难户到最后一万字的论文也勉强看的过去。生活上,已经对租房、搬家游刃有余。买二手家具,打扫卫生,甚至是修马桶,通下水道也不在话下。出国读书对我来说真的是一段历练,它不仅是对知识、学位的追求,更是我雕刻三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能遇见太多比你优秀的人,与他们为伍,真的可以让你感受到什么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在一次次面对挫折,解决困难后,面对再一次的暴风雨,学会不哭泣、不慌张。
在霍巴特,虽没有悉尼、墨尔本的灯红酒绿,也没有重庆好吃的华姐烧烤、OK老火锅,但是可以在山间骑骑摩托,在惠灵顿山上眺望整个霍巴特全景,绝对是在考试前最解压的方式。还可以在Taroona,Blacksmans Bay钓鱼,晚上和同学一起分享渔获,玩玩UNO,倒也冲淡了一分对家人的思念。来了霍巴特,你会尝到华人农场的有机苹果,本地36+的车厘子。你还会看到随处可见的袋鼠、野兔子,足够幸运的话还有塔斯马尼亚恶魔。
放假的时候,我和弟弟一起从悉尼沿着海岸线一路自驾到布里斯班,还去了新西兰跳伞。我相信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它独特的风景,最重要的是你能遇见不一样的人,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还有那些能一直陪在你身边的人。
三、再进一步
其实,在本科的最后一年,我申请了澳洲的大学,打算转行去数据分析。因为在两段实习之后,我了解到了国内的食品行业薪资其实远远低于我的预期。但在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我放弃了这个计划。后来,我非常幸运地获得了新加坡国立大学FST(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offer。在这里我遇到了非常好的教授和小老师,让我对学术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不会忘记一个个深夜坐在生物安全柜前涂的平板和斜面,更不会忘记因为熬夜看论文思考课题掉下的头发。在这里,我交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作为“外国人含量”最高的组之一,MD是伊朗的,Jill和Cliff是新加坡人,Ivan是缅甸人,Mal是马来人,Alex是西班牙人。我在这里感受到了很纯净的科研环境,在这里没有很多规矩,只有科研和朋友。
四、回归
在毕业之后,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加入了华大智造的市场产品中心,在这里我领略了基因科技和国之重器的发展。再次步入职场,我感受到了华大不一样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比如说要想坐电梯,你得先过体测。领导和同事大多都是年轻的硕博,真的能从周围学到很多。想去实习的我也可以帮你们内推哦,不过要求会很高。虽然领导给了我留下的机会,但是为了爱情,我还是毅然选择回到重庆北碚。现在在北碚的一家药企做发酵工艺工作。
兜兜转转,心态不一样了,但再次回到重庆的感觉依然是十分亲切,熟悉的火锅,熟悉的烧烤,还有熟悉的重庆话。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遇到一个好老师,要把握机会。
遇到一个好对象,要互相包容。
遇到一个个困难,短暂地发泄完情绪,请冷静下来,因为你还需要解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