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下午,西塔学院2025年“学术涵养月”活动之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电子信息工程专题讲座在学院综合楼顺利举行。此次学术讲座分别邀请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波,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戴宏杰,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玲担任主讲嘉宾。三场讲座分别由学院副院长何兴、院长谢洁、党委副书记滕超担任主持人。教学工作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相关老师参加活动。
在生物技术专业专场讲座上,肖波教授以“‘绿色’口服纳米药物”为主题,系统介绍其团队当前重要研究成果。针对传统口服药物面临的胃酸、酶解及黏液屏障等难题,其团队创新性地从茶叶、茶树花和桑叶中提取纯天然植物脂质囊泡,构建出兼具靶向性与安全性的类外泌体纳米药物,并通过实验数据证明其突出的临床转化潜力。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案例中,其团队通过光热响应材料与近红外控温技术,实现药物穿透黏液层并靶向释放,疗效优于现有临床药物。针对粪菌移植领域面临的菌群易失活、引发免疫系统激活等问题,采用水凝胶包裹技术增强菌群移植活性并调节免疫,显著缓解了肠道炎症。同时,团队提出并验证了经口服纳米药物驯化的肠道菌群的胞外囊泡可替代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粪菌移植治疗策略。
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场讲座上,戴宏杰副教授以“未来食品——从实验室到餐桌的科技变革”为主题,聚焦未来食品与国家战略,从“科研——产业——政策”等多维度分别对“未来食品定义与背景”、“未来食品主要类型”、“未来食品主要技术”和“未来食品展望与挑战”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他强调,当前食品行业正以“食品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进行深度融合,不断突破传统农业桎梏,“未来食品”不是实验室的孤芳自赏,而是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基石。他鼓励同学们努力参与实现“从实验室到民生餐桌”,以科研为笔,书写国家命题的答案。在讲座尾声,戴宏杰副教授还准备了精美的专业书籍作为提问环节的奖励赠予西塔学子。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场讲座上,陈玲副教授围绕“面向未来的神经形态计算体系”这一主题,概述了这项前沿科技的背景状况,指出人类作为精密的碳基机器与硅基生命形式之间的差异,并强调了追求类脑智能的重要性。她表示,在信息时代向智能时代过渡的过程中,人工智能的目标不仅是让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决策,更是让机器拥有人脑一样的超低功耗超高算力。随后,她详细讲解了当前神经形态计算的发展现状,介绍了硬件性能、学习能力和智能水平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对全球范围内对低能耗、高容错性及异步并行处理的研究热点。在讲座尾声,陈玲副教授还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学科对话,以人工智能为载体的“尼采”形象的出现,向同学们展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存哲学。
在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提问,主讲嘉宾们详细解答了同学们的困惑,现场气氛热烈。各场主持人勉励同学们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在专业领域不断深耕探索,努力成长为引领未来的创新性人才。
生物技术专业专场学术讲座:“绿色”口服纳米药物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场学术讲座:未来食品——从实验室到餐桌的科技变革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场学术讲座:面向未来的新型计算体系——神经形态计算
学院将持续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汇聚专家学者分享前沿成果,助力学生构建科研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全球择业能力的创意精英”奠定坚实基础。
供稿|廖卡娜 杨梦喆 宣玥蕾 李子涵 张可悦
供图|张宇涵 刘浩然 陈韬屹 李雨阳
执行编辑|王剑
责任编辑|谢洁 何兴 肖波 戴宏杰 陈玲
审核|刘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