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立北碚心,梦筑乡土情|实践团探寻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的调研之旅

2025-07-10
来源:
责任编辑: xn_westa
作者:
查看:

7月4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深入柳荫镇东升村,围绕“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主题开展实地调研。实践团通过走访村委会、入户问卷等形式,全方位探寻东升村在产业发展、人才振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实践经验,用青年视角解码乡村振兴的 “东升密码”。

村委会访谈:解码文旅产业的东升模式

上午,实践团与东升村党委书记及村干部展开深度座谈。据介绍,近年来东升村以文旅产业为引擎,构建起多元发展格局:年接待游客量稳定在1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村集体公司通过项目运营、讲解服务、产品销售、研学项目等实现增收,并创新 “6+2+2”分红机制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在人才振兴方面,东升村成功吸引了青年返乡创业和就业。文旅项目的开展为返乡青年提供了广阔机会,让他们能够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

“东堂的竹编‘东’字,由990条竹篾编织而成,象征全村990户村民的凝聚力。”书记的话揭开了当地文化赋能的奥秘。东升村将手编竹艺、水渠文化、黄金香柳等特色元素融入文旅项目,打造出独具辨识度的乡村IP。在生态保护方面,村里通过专人保洁、村民志愿行动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了“发展与保护”的平衡,整洁的村容村貌让实践队员直观感受到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成效。谈及未来规划,村干部表示将重点推进民宿酒店建设,提升农户房屋条件,进一步延伸文旅产业链条。

入户调研:倾听田间地头的“民生温度”

午后,实践团分成5个小组顶着39℃高温开展入户调研。队员们穿行于乡间小道,汗水浸透衣衫却丝毫未减热情,从产业发展到民生保障,从基础设施到文化生活,他们用真诚叩开一户户家门,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的真实面貌。

走访中,村民们的热情让队员们倍感温暖。他们招呼大家进屋歇脚,递上凉茶,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支持。在轻松的氛围里,村民们畅所欲言,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也倾诉对乡村振兴的期盼。这些鲜活的“田间声音”,为调研提供了宝贵的一线资料。

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让“乡村振兴”从课本概念变成可触可感的现实图景。接下来,实践团将持续梳理调研数据,结合专业知识形成对策建议,为东升村文旅产业升级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青年视角的解决方案。

活动感想:

张书榕:作为一名学生党员,这次东升村调研让我深受启发。我深切感受到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东升村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的成就令人钦佩。看到村民们因文旅产业而增收致富,返乡青年在这里找到归属感,我深受触动。这次调研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生态的保护,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任思语:作为一名学生党员,调研柳荫镇东升村“十四五”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成果后,我深感振奋。东升村借文旅东风,盘活资源,让乡村焕发生机,村民生活日益红火。这让我看到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也激励我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实践,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唐滋玲:参与本次暑期“三下乡”调研,我深切体会到基层工作的复杂与温暖,村民们毫无保留的真诚更令我动容。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调研不仅是收集信息,更是用真心换取真心的过程。每一份反馈都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脚踏实地、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使命的决心。

刘晨阳:通过采访东升村书记,在她的话语中感受乡村发展的不易与坚定决心,进而对乡村振兴进程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乡村未来充满期待;走访村户调研,同村民们唠家常,倾听他们的生活故事与需求,更让我对乡村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这一天,用脚步丈量乡村,用真心感受民情,这份经历也将赋予我更多的力量。

崔钊瑞:7月4日随队下乡调研,烈日下走村入户时,汗水浸透的衣衫成了贴近土地的印记。村民递来的电风扇、门槛上的收成盘算、老照片里的村庄故事,都让“乡村振兴”从书本上的概念,变成了带着泥土气息的真实期盼。问卷里记着振兴成效,更记着大爷的困惑、嬢嬢的期许。这堂课让我懂得,青年担当不在空想,而在走进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乡村需求,让青春在回应现实中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