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升村|在柳编中触摸匠心,于水渠间读懂坚守

2025-07-09
来源:
责任编辑: xn_westa
作者:
查看:

7月3日上午,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成员一行走进“中国美丽乡村示范村”柳荫镇东升村,用双脚探寻基层大地,用双眼见证乡村变迁,用双手触摸时代印记。


第一站:星光步道的浪漫,藏着乡村的“小心思”


刚进村口,一条镶嵌在黄金香柳中的步道就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荧光石勾勒出农耕文化的剪影,原来乡村的夜晚可以这么“梦幻”!

“白天是林荫小道,夜晚就变成了星光大道”。东升村综合服务专干唐月笑着介绍,这条步道不仅是村民散步的好去处,还是吸引游客的“网红地”。川美同学精心的设计,藏着东升村的巧思。


第二站:东堂里的柳编,编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走进“东堂”,一幅巨大的“东”字柳编作品赫然映入眼帘。青绿色的柳条在农民手中弯出温柔的弧度,既像在诉说耕耘岁月,又像在编织新的希望。“柳编不只是老手艺,现在能做成装饰品、伴手礼,一年能给村里增收不少呢!”唐月的话让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传统技艺可以这样“潮”。那些曾经躺在墙角的柳条,如今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第三站:村歌里的共鸣,藏着最朴素的乡愁

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创新,同样体现在村庄的文化建设上。唐月为我们播放了东升村打造的村歌《旭日东升》。歌曲旋律动人,歌词真挚。村民你一句我一句凑出来的歌词,藏着最朴素的乡愁。正是得益于政府和村民的同心协力与坚定支持, 东升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才得以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

村歌里,老人牵着孩子、农民扛着锄头,在田埂上放声高歌的场景,让西塔学子们瞬间懂了:乡村的凝聚力,原来能被旋律轻轻唤醒。


第四站:柳门涂鸦墙,乡村的可爱印记

顺着涂鸦墙往里走,就是“柳门”特色院落。“柳耕”里看农耕工具,“柳音”里听田间小调,“柳趣”里玩传统游戏,“柳宿”里追寻儿时记忆……四川美术学院与村民联手,把“农、旅、艺、学”揉成了让人流连的风景。西塔学子忍不住感叹:“原来乡村可以这么‘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展览,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生活。”


第五站:红旗渠里流淌的“精神密码”


抬头望见3公里长的红旗渠渡槽,所有人都安静了。斑驳的石墙上,凿痕依然清晰。这是上世纪柳荫镇村民在绝壁上一锤一凿修出来的“生命渠”。

“43公里水网,就数这段保存最完好。”唐月的声音带着敬意,“那时候没机械,全靠手挖肩扛,老一辈说‘宁愿苦战,不愿苦熬’。”阳光下,渠水静静流淌。

同学们突然明白:东升村的振兴不是偶然——从十年凿渠的坚守,到如今玩转“农文旅融合”,变的是发展方式,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韧劲。这条“精神之渠”正滋养着新的生机。


最后一站:研学基地里,藏着乡村的“未来式”

“城里孩子来这里,能插秧、学柳编、听渠水故事。”在东升村研学基地,唐月展示着为学生设计的课程表。原来乡村不仅是“参观地”,更是“大课堂”。

此次实地考察,不仅是西塔学子触摸乡村振兴脉搏的深度实践,更是一堂镌刻在阡陌沃野间的生动思政课。东升村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藏在星光步道的设计里,躲在柳编艺人的指尖上,流淌在红旗渠的水波中,更写在每个为家乡奋斗的人脸上。